当地时间2025年4月17日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宣布了一项针对中国船舶和运营商的全面限制计划,旨在通过分阶段的费用征收与运输限制措施,削弱中国在全球海运领域的主导地位,同时推动美国造船业的复兴。
该计划保留了核心政策目标,但对原提案进行了多项调整以回应行业反馈。
方案阶段与具体措施
第一阶段:宽限期与分阶段收费
宽限期:计划实施后的前180天(至2025年10月14日)为费用豁免期,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。
分阶段收费:宽限期结束后,对中国籍船舶按净吨位征收费用,起始标准为每净吨50美元,此后每年递增30美元,至2028年达到每净吨140美元。对中国建造的船舶,则根据净吨位或集装箱数量中的较高者收费,初始费率为每净吨18美元(2025年10月后),2028年增至33美元,或每集装箱从120美元增至250美元。
汽车运输船额外收费:对外国建造的车辆运输船按“汽车当量单位(CEU)”收费,起始为每CEU 150美元。
第二阶段: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限制
自2028年4月17日起,逐步要求美国LNG出口中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美国建造船舶运输,最终目标是在2047年达到15%的占比。
订购美国LNG船的运营商可豁免限制最多3年。
行业反馈与计划调整
费用分摊机制修改:为避免对小港口造成冲击,费用改为按“航次”收取,每艘船每年最多缴纳5次,且仅对进入的第一个美国港口收费。
豁免范围扩大:美国拥有的船舶、参与海事安全计划(MSP)的船舶、空载或压载船舶、小型船舶及短途海运船舶等可免收费。
激励与豁免机制
费用减免途径:若运营商承诺订购美国建造的同类型船舶,可暂停收费最长3年。例如,订购美国建造的LNG船可豁免限制。
优先权与附加优惠:使用美籍船舶的运营商除费用减免外,还享有优先装卸权和港口费减免。
关键调整与附加措施
放弃原高额统一收费:最终方案取消了此前针对中国造船比例较高的运营商单航次征收100万至150万美元高额费用的条款。
加征关税:对中国的船岸起重机(STS)、集装箱、底盘及相关零部件加征最高100%关税,并计划于5月19日举行听证会。
行业反响与潜在影响
成本转嫁与供应链冲击:荷兰智库分析指出,费用可能通过承运人转嫁给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,导致物流成本显著上升。
例如,一艘停靠多个港口的船舶单次航行费用或高达300万美元,迫使航运公司调整航线,加剧大型港口拥堵。
美国造船业能力存疑:尽管美方试图通过激励措施刺激本土造船,但美国目前仅有约20家造船厂,且缺乏建造大型集装箱船的能力,行业对政策可行性表示担忧。
反制风险:专家警告,此举可能引发中国对等反制措施,例如针对美籍船舶征收港口费,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摩擦。
中方回应与多边争议
中国外交部及商务部多次驳斥美方指控,强调中国造船业的竞争优势源于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,并指出美国造船业衰落实因过度保护。
中方呼吁美方遵守世贸规则,停止单边主义行为,否则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。此前,WTO已裁定美国对华301关税违反国际规则,此次新措施可能面临类似法律挑战。
美国此次行动虽试图平衡国内产业诉求与全球供应链稳定,但其保护主义倾向与执行难度,恐难实现“重振造船业”的目标,反而可能推高通胀并削弱自身贸易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