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关税博弈的螺旋式升级
2025年4月8日,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的“对等关税”税率从34%提高至84%,并进一步在4月10日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加征125%关税,而对其他国家则暂停90天。
此举被视为特朗普政府延续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性举措,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。
然而,美方的行动不仅违反世贸规则,还直接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,导致美股连续暴跌,两天内市值蒸发逾5万亿美元。
中方迅速回应,宣布自4月10日起将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%提高至84%,并同步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,禁止向其出口两用物项。
同时,中国在世贸组织(WTO)追加诉讼,指控美方措施的单边霸凌本质,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。这一系列反制措施精准打击美国农业、稀土和高科技产业,直击其经济核心,如美国农业州因中国减少大豆、玉米进口而收入锐减,稀土管制则威胁其军工和新能源产业链。
全球供应链断裂与跨境电商的生存挑战
成本转嫁与消费市场萎缩
美国加征关税的90%以上成本最终由本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。例如,鞋类品牌耐克、阿迪达斯因成本上涨被迫提价,导致2025年一季度美国鞋类销售额暴跌26.2%。
跨境电商企业同样面临困境: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商家遭遇货物短缺和成本飙升,而中国出口商则因价格优势丧失面临客户流失风险。特斯拉上海工厂对美出口成本因25%汽车关税激增,马斯克公开呼吁降低关税。
供应链多元化与“洗产地”现象
为规避高关税,部分企业尝试通过第三国(如越南)转口贸易,但美国已收紧原产地规则,要求70%工序在当地完成,并强化监管。
尽管如此,中国商家仍在探索供应链优化方案,例如将生产分散至东南亚或拉美,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抵消关税影响。
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与多方博弈
盟友反制与阵营分化
美国的单边主义引发多国反弹:欧盟对价值21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25%报复性关税,加拿大对美汽车征收25%关税,法国拟推动数字税打击美国科技巨头。
这些行动表明,中国并非孤军奋战,全球多极化贸易联盟正在形成。英国首相斯塔默甚至称“旧世界已逝”,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保护企业。
长期影响与战略调整
尽管特朗普政策短期内提振就业(如2025年3月新增22.8万岗位),但供应链不完整、工人成本高企等问题制约长期发展。
通过开拓巴西、乌克兰等替代市场,中国降低了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,同时加速技术升级,巩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。
商家转向欧洲、非洲等潜力市场,或通过品牌化战略提升溢价能力,例如聚焦环保、智能等高附加值产品。
未来展望:对抗还是对话?
中美贸易战已超出双边范畴,演变为全球秩序重构的催化剂。若美国继续升级关税,可能导致WTO机制瘫痪和全球经济衰退(摩根大通预测衰退概率达60%)。
然而,美国内部分裂也在加剧:加州等州寻求绕过联邦与他国直接合作,亿万富翁呼吁囤货避险,部分企业界领袖试图游说特朗普调整政策。
对中国跨境电商从业者而言,短期阵痛不可避免,但长期需以“双循环”战略为指引,强化国内供应链韧性,同时通过RCEP等区域合作开拓多元市场。
正如《立场》文件所言:“贸易战没有赢家,保护主义没有出路。”唯有回归多边框架下的平等对话,方能避免全球经济滑向深渊。